返回首页

《尔雅》、《茶经》读书笔记1000字

来源:www.cwhyst.com  时间:2021-12-18 08:53   点击:299  编辑:admin   手机版

神农氏发现茶之后,茶便在民间流传开了。但对茶的认识,却一直没有一个系统的说法,虽然大家都喝着茶,却像喝着白开水一样,浑浑然不知为何喝,怎么喝。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唐朝陆羽出现。《新唐书》中说:“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陆羽生于733年,却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他是个弃儿,是被一个叫智积的和尚路过一座小石桥时捡到的。这个智积和尚是湖北竟陵(今湖北天门)龙盖寺的主持。据说那是一个秋末冬初的日暮时分,天很冷,水萧瑟,雁哀鸣,陆羽就在桥下啼哭不止。那天他到底在桥下呆了多久,桥上又走过多少人,我们无从知晓,但是鬼使神差地落在智积和尚手里,不说这孩子佛缘广厚,还真是说不过去。
  陆羽这个名字是智积和尚自己占卦给取的。不知这智积和尚是怎么想的,心里想着让这个孩子做自己的弟子,却又给占卦取俗家之名,让人着实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个摸不着头脑也罢了,更奇怪的事情后面还有呢。在陆羽十一二岁的时候,他和智积和尚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执。这场争执被后人认为是“儒释之争”。对陆羽而言,是与佛门分道扬镳的标志。争执之后,陆羽被罚做苦力。一二年后他从龙盖寺逃了出来,在一家戏团里做了一名小演员。智积和尚非常愤怒,到处找他。发现陆羽在戏团后,就上门来抓他回去。不知是陆羽的坚决,还是戏团的力保,或者是智积和尚良心发现,陆羽并没有重回寺院。这样陆羽就继续呆在了戏团里,直到遇见竟陵太守李齐物。
  遇到李齐物,是陆羽一生的又一个转折。李齐物对他关爱有加,让他去火门山(今天门山,在天门县西)邹老夫子处读书。得到李齐物的看重之后,陆羽逐渐进入了主流社会,结识高官达人,文人骚客。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走上仕途之路,也没有成就诗文之学,反而让人奇怪地选择了研究茶学作为他人生突破的方向。
  我们无从知道他这样选择的理由,所以仅仅只能是猜测。
  第一个可能是因为童年寺院生活的记忆和对智积和尚的一种怀念。龙盖寺在东晋时曾经有一位高僧支道林,也就是支遁,是佛茶的老祖宗。他在龙盖寺推行饮茶之风,还曾为此在寺里挖过一口三眼井,用来煮茶。因此龙盖寺的和尚应该是有饮茶之风气的,作为主持的智积和尚应该也是一个爱茶的人。陆羽在寺里的时候可能对茶早有了解。再者虽然智积和尚罚他做过苦力,但对他毕竟有育养之恩。智积和尚圆寂后他也曾做歌寄怀。所以研究茶学,以此作为对智积和尚和龙盖寺多年庇荫于他的一个回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第二个可能是当时整个主流社会虽然饮茶风气盛行,但对饮法不甚讲究,使他萌生了写一部茶经规范饮茶的想法。
  第三个可能是他认识了被贬竟陵做司马的原礼部郎中崔国辅,受崔国辅影响,写这本茶经。史书上有记载,说他们两人“交谊至厚,谑笑永日。又与较定茶水之品。”
  当然,也许几个可能兼而有之。不管如何,陆羽这个名字从此与茶密不可分。
  说起来,陆羽虽然从小遭遇坎坷,却一生贵人不断,较之寻常人家的孩子那还真是福缘深厚,让人羡慕得很。他幼时被父母遗弃,命不该绝,有智积和尚的育养之恩;逃出龙盖寺做了一名戏团演员之后,又遇李齐物有再造之德;之后崔国辅、皎然等人为他成就《茶经》又功不可没。
  在陆羽写作《茶经》的日子里,和陆羽结为“淄素忘年之交”的皎然是不能不提的。没有皎然,也许我们现在看到的《茶经》会是另外一个样子。这位爱茶的僧人曾经写过许多茶诗,对茶禅思想有着极其独到的见识。在陆羽《茶经》初稿出来后,皎然有一首诗提到:楚人茶经多虚名,显然对他的初稿是很不满意的。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茶经》,是陆羽几易其稿的最后版本。上、中、下三卷,包括茶源、茶具、茶造、茶器、茶煮、茶饮、茶事、茶出、茶略、茶图计10章7000余字。字数不算多,却把儒、道、佛三教思想都融入了其中,系统地探讨了饮茶艺术和其内在的人文精神。
  《茶经》一出,中国茶文化就此形成。陆羽也便成了茶圣。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茶经》共十章。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四之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对于茶道的思想内涵,《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与陆羽忘年交的释皎然在题为《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写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一首诗中两次提到了茶道一词。

  此后,唐御史中丞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饮茶”一章又写道: “有常伯熊者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从上述文献可知:是《茶经》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而释皎然和封演赋予了“茶道”名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