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歙县”的来历?

236 2024-01-15 19:45 admin

一、“歙县”的来历?

歙县历史来历:

据歙县下冯塘、新洲等地出土石器证实,旧石器时代,歙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公元前21世纪以后,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属扬州,为“蛮夷”所属之地。

春秋时期属吴国,战国初属越国,后属楚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置歙县,属会稽郡(治三阴,即今浙江绍兴)。楚汉之际属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长兴),此时,歙县含今歙、休宁、婺源、绩溪、淳安、遂安等地。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属楚国;六年(前201年),属荆国(治今淮南);十二年(前195年),属吴国(治今江苏沛县)。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属江都国(治今江苏扬州)。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鄣郡改为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本县仍属之。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派部将贺齐出兵征服金奇、毛甘等山越部落后,从歙县析分出始新(今浙江淳安)、新定(今浙江遂安)、犁阳(今屯溪)、休阳(今休宁)四县,连同歙县、黟县共六县设新都郡。

三国时,属吴新都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属扬州。梁武帝承圣二年(553年),划出新安郡所辖歙、黟、海宁三县,置新宁郡。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撤新宁郡,复置新安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新安郡并入东阳郡,歙县并入海宁县;十一年(591年),复置歙县,置歙州,辖新安郡属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歙州改为新安郡,仍领休宁、歙、黟三县,郡治在歙。义宁年间(617-618年),汪华起兵占郡地,迁郡治于歙乌聊山,筑郡城。此后至清末,歙县一直未郡、州、路、府治。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汪华附唐,受封越国公。改新安郡为歙州。贞观元年(627年),歙州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属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年),歙州又改为新安郡;唐肃宗乾龙元年(758年),新安郡复改为歙州,隶属浙江西道节度使,本县隶属不变。大历五年(770年),歙州领六县,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的“一府六县”建制基础。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唐亡,淮南节度使杨渥仍称唐哀宗天佑年号,歙州附之。919年,歙州隶吴。937年,吴亡,隶南唐。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称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领六县,治所在歙县。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称徽州路,辖县不变。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称兴安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直至清末。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徽州府直属中书省。洪武二年(1369年),降婺源州为县,徽州府仍领六县,即:歙、黟、休宁、绩溪、婺源、祁门。

清太祖顺治二年(1645年),徽州府改隶江南承宣布政使司,仍领六县。康熙元年(1662年),徽州属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徽宁道。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取安庆、徽州二府之名)。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属芜湖道;17年8月,废道, 直属安徽省;21年10月,属安徽第十行政督察区;29年3月,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属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战胜利后,皖南行署撤销,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8日,歙县解放,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同年5月13日,属徽州专区;1956年3月,属芜湖专区;1961年4月,属徽州专区;1974年,属徽州地区。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地级黄山市,辖三区四县,即: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休宁县和祁门县。

二、歙县的由来?

后晋开运二年(945)刘昫所纂《旧唐书》卷44《地理志》“县南有歙浦,因为名”。

1、歙县,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古名歙州。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北倚黄山,东邻杭州,南接千岛湖,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于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全县面积2122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歙县辖15个镇、13个乡;总人口47.32万人。

2、歙县,前221年秦朝置县,宋设徽州府,府县同城1400年,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先后被授予“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徽剧之乡”、“中国牌坊之乡”等荣誉称号。境内的徽州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素有“东南邹鲁、徽商故里”、“文物之海”、“程朱故里”、“礼仪之邦”等美称。

3、歙县有徽州古城、鲍家花园、新安江山水画廊、雄村、棠樾牌坊群、徽州国家森林公园、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谯楼、忠烈祠坊、渔梁坝、郑氏宗祠、竹山书院、许村古建筑群、新安碑园、斗山街等景点。

4、2018年,歙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6.7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73.2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78.8亿元,增长7.2%。

三、歙县的特产?

1、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

2、歙砚

歙砚因其石纹各异而拥有不少雅称。其金星砚硬度高,坚润耐磨,且越磨越亮。

3、三潭枇杷

三潭枇杷的特点是皮薄、肉厚、汁甜、营养丰富,并以早熟、优质而闻名遐迩。

4、大方茶

大方茶扁平厚实、形似宝剑、匀齐完整、汤色明亮、香味持久、滋味醇厚,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另外,歙县还有黄山白茶、黄山贡菊、问政山笋、油煎毛豆腐、黄山绿牡丹、宋村葡萄等

四、歙县的读音

歙县的读音 - 揭开湖州歙县的独特音韵之谜

湖州位于中国浙江省,是一座充满历史和风景的古城。而湖州下辖的一个县市,名为歙县。歙县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语言,其中歙县的读音更是引发了许多人的好奇。今天我们将揭开歙县的独特音韵之谜。

歙县的位置和概况

歙县位于湖州市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东临浙江安吉县,西接嘉兴市,南连德清县,北邻长兴县。地跨东经120°13′~120°42′,北纬29°42′~30°03′,总面积约1643.4平方千米。

歙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商贾之地,交通便利,是通往杭州、上海等地的必经之地。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尤以茶叶、竹笋、荔枝等著名,素有“北有洞庭,南有歙县”之称。

歙县的语言特点

歙县是一个地域文化独特的地方,这里的人们用的是歙县方言,也被称为歙县土话。歙县方言属于吴语的一种变体,和周边地区的语言有一定差异。

从音韵特点来看,歙县方言在发音上有一定独特性。与普通话相比,歙县方言的声调较为平缓,语速较慢,读音较为柔和。同时,歙县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发音规则和读音,让人惊叹不已。

揭开歙县的读音之谜

很多人都对歙县的读音产生了好奇,特别是对于“歙”字的读音情有独钟。事实上,在不同的地方,对于“歙”字的读音也有所差异。

按照湖州本地人的发音习惯,湖州方言中的“歙”字读作/xī/,类似于普通话中的“西”字音。但在歙县,当地人却读作/she/。可以说,歙县方言中的“歙”字发音与普通话中的发音截然不同,独树一帜。

歙县方言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方言的使用逐渐减少,许多地方方言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同样,歙县方言也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歙县方言,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学校中,加强了方言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自己的方言。同时,在社区中也开展了方言活动,让年轻人有机会与老一辈的人交流,学习方言。

结语

歙县的语言特点和读音之谜,反映了这个地方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保护和传承方言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让歙县的方言在世代相传中继续发扬光大。

五、歙县二中在歙县的什么方向?

歙县二中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城北——新洲 徽商大宅院的北方! 黄山东路的北方,富资路、007县道与黄山东路交口的北方,杨之河大桥的西方,新安江大道的西南方!

六、歙县最好的地方?

徽园,牌坊群,新安江山水画廊

七、歙县名的来历?

中国历史上每个地名都有着它独特的由来与典故,其中最传奇的要属安徽歙(与射同音)县。歙县的故事要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秦始皇自登基起就继承祖辈基业,并且发扬光大,其手下有一批文武双全的干将,如蒙恬、蒙武、王翦等人。根据史料记载,秦扫六合,只用了十年时间就消灭六国,“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千古一帝,横扫历史。

一统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新春东巡至会稽(今浙江绍兴),虽然这里还属于蛮荒地带,但秦始皇貌似已有了先见之明,认为这块地有很大的潜力,当即就在此设立黝(宋以后称黟)、歙二县。这是当时安徽黄山地域最早的行政位置,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歙县得名的根源就在此深深埋下了。

那么秦始皇当时为什么会以这个字来给当时这片蛮荒之地命名?坊间众说纷纭,一些人认为秦始皇当年是希望加强对东南荒蛮地区的统治和文化的统一,以缺而汇,汇而合,合而飞为由,命名「歙」,其含义为:因缺失而汇聚,因汇聚而合作,因合作而腾飞。此观点一出立刻又有史学家出来反驳,秦始皇“焚书坑儒”人人皆知,上述含义其实就是儒家“天下一家”的思想,这与他一贯反对儒家的态度产生了矛盾。此后,歙县命名的含义就成为了一道令人费解的千古谜题。

虽然对歙县的命名,坊间争议不断,但始皇统一六国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更繁荣昌盛。《老子》有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淮南子》有言: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 “歙”字在古代就有呼吸之意,唯有抛弃陈旧的东西,吸取新的理念、文化,才能更好的实现天下统一的雄心壮志。因此,歙县之名正是秦始皇怀着吐故纳新的憧憬命名而来。

时光流转,时代更替,当年秦始皇的一个“歙”字竟准确的预言了这片土地的发展和演变。从最初的程朱理学到明清时期流传的徽菜、徽商、徽派建筑等,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了下来,到现在依旧被人津津乐道。所以说歙县“中国徽文化之乡”的美誉不是浪得虚名,是千百年文化沉淀的结果。

当我们再踏上歙县这片古老的土地,那种历史凝聚的古韵感始终未曾改变,仿佛就是当年的样子。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过新春或度假,在壮观的牌坊、宅院、府邸前驻足,寻觅着秦始皇曾经来过的足迹,在被古色古香美景陶醉的同时,还会不由的发出一句“千古一县”的感叹。领略 “千古一县”的独特风光成为了游客选择到歙县过新春的主因之一。

歙县对春节的传统尤为重视,江南俗语称:徽春兆喜在歙县,证明歙县的春节文化深入人心。两千年的历史积淀,让歙县的春节文化厚重磅礴,丰富生动。将军古戏台、徽商书院、歙县先贤馆、徽州牌坊、雨巷景区等,在神州大地一片欢腾声中,与居住在这片土地上两千余年的居民一起,感受春节最本真的含义。

如果你向当地年长的老人问起歙县命名的故事,他们会告诉你说:“歙县可是秦始皇唯一一个亲自命名的县城”那种骄傲、自豪感是由内心发出的,至于,当初那些关于秦始皇为歙县命名的争议,史学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不可否认的是秦始皇当年的憧憬已变成了现实,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在主要发祥地歙县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与传承。新春佳节,去歙县走一走秦皇当年的路,体会当年帝王的雄韬伟略,也不失为一大乐趣。

八、安徽歙县的歙县博物馆值得去吗?有什么游览攻略分享?

太平桥上,右边是长庆寺塔,左边是渔梁坝,练江如镜。

从问政山下来到渔梁坝,一个多小时,才8点多。于是走过太平桥(省保,前文已介绍),再一次来到了新安碑园(太白楼在此),歙县博物馆所在地。每次到歙县,都要去歙县博物馆转一下,至于看到什么很次要,去没去很重要,我也不认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但他们认出了我:这人又来了!博物馆书画展厅的保安很专业,对博物馆内的馆藏文物、展出文物,如数家珍。非专业人士能够如此,实属不易。

这一次我去参观了书画展厅,这是我几次到歙县阴差阳错漏掉的一个展厅。展厅内就我和保安两人,我边看展览边和他聊天,不停地感叹歙县不愧是徽州首府,书画档次非常高,一个小小的展厅竟然有几位状元大佬的书画作品,实属不易。洪钧、陆润痒是状元,潘祖荫是探花,曹文埴是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洪镔、王茂荫、许承尧都是进士,王茂荫是马克思《资本论》里提到的中国人,货币学者。还有黄宾虹的真迹!在一个小县城里,面对这么多大家作品,有些意外惊喜。

二楼还有一个大鼎和一座大钟,都是明代的。歙县历史底蕴深厚啊!即使是地级市的博物馆能够端出这些精品的,也不是很多。瓷器和青铜器等因限于场地,现在无法展出。

许承尧(1874 ~1946年),曾单名芚,字际唐、芚公、婆娑翰林,室名眠琴别圃、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等,徽州府歙县人。近现代方志学家、诗人、书法家、文物鉴赏家。二十一岁中光绪甲午科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中进士,入翰林。

王文治(1730—1802)清代官吏、诗人、书法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曾随翰林侍读全魁至琉球。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罢归,自此无意仕进。工书法,以风韵胜。年未五十,即究心佛学。

黄士陵钟鼎文。黄士陵,字牧甫(一作穆甫、穆父),号倦叟,别号黟山人、黟山病叟、倦叟、倦游窠主,先后又有蜗篆居、延清芬室等斋号。是篆刻“黟山派”开宗大师,晚清时期书画篆刻家。

洪镔撰。

“十里四翰林”古代徽州科举佳话。四翰林指清代同治十年(1871)梁耀枢榜洪镔、郑成章、黄家惺、汪运轮四人,四人同科得庶吉士。四人皆属歙县西乡人,他们的家乡岩镇、郑村、潭渡、西溪四村镇都在丰乐河畔,相距仅有10余里。如此相近的同乡四人同榜高中,俱归翰林,诚为罕见,故有此佳话流传。

潘祖荫撰。

潘祖荫(1830~1890)清代官员、书法家、藏书家。咸丰二年一甲三名进士,探花,授编修。苏州人,祖籍歙县。

曹文埴撰。

曹文埴,歙县雄村人,二甲第一名,传胪。

洪钧撰。

洪钧,苏州人,祖籍歙县。状元,赛金花丈夫。

陆润庠(1841~1915)字凤石,号云洒、固叟,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

巴慰祖撰

巴慰祖,清(一七四四―一七九三)字予藉,一字子安,号晋堂,一作隽堂,又号莲舫,徽州歙(今黄山市歙县)人。清代篆刻家。

程邃山水册页

程邃,明末清初篆刻家、书画家。 歙县人。

翁方纲手卷

翁方纲,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

王茂荫书信

王茂荫(1798年-1865年),清朝货币理论家、财政学家。安徽省徽州府歙县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科进士。

歙砚著名,下为鳌鱼形歙砚,宋代
黄宾虹作品

2018-01-12 16:23:28发于新浪博客

九、为人大方的大方咋解释?

基本解释:

①古时认为天圆地方,故以“大方”指大地:履大方。

②大道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亦泛指见识广博的学者专家:贻笑大方。

③气量大,对财物等不计较:出手大方。

④举止自然,不拘谨,不做作:落落大方。

⑤式样颜色不俗气、土气:款式大方。

十、此大方非彼大方的意思?

       此大方非彼大方,意思是指这个大方不是那个大方,此非彼的意思。

       此大方,此,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个 。表示近指的代词,与“彼”相对。大方,指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或指举止自然不俗气;或无拘束他举动活泼;或说话很大方爽快 ;或指衣着大方整洁。此大方,就是说“这个大方”。

     非,不是。或前缀词,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

      彼大方,彼,指示代词。那;那个(跟“此”相对)。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