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普洱茶如何选普洱茶怎么选

239 2024-03-27 12:48 admin

普洱茶如何选普洱茶怎么选

1、看棉纸。正品普洱茶,棉纸干爽洁净,印有品名、厂家、配料、产品执行标准、生产许可证、生产日期等信息,棉纸正面有品牌LOGO和视觉图案。透过这些信息,我们对茶品有一个初步的、直观的认识,基本可以判断这款普洱茶的品牌、年份、定位、价格等与自己的心理预期是否存在差距。

2、看形态。普洱茶压制应松紧适中,这时主要看撬茶时是否容易成片撬取。如果压得太紧,撬茶费力,容易伤到手,或者撬出碎片、碎屑,而且压太紧的茶转化难、转化慢。如果压得太松,茶的形态就很难保持,饼要圆润,砖要方正,沱要圆整,别缺边少角,厚薄最好一致。

3、看条索。好的普洱茶,条索比较完整,肥壮紧结,油润光泽,这样的茶内涵物质必然丰富。很多好的山头茶条索绒毛较多,即显毫,生茶显银(白)毫,熟茶显金毫。

4、看色泽。主要看裸茶的颜色是深是浅,光泽度如何。生茶多以墨绿、油绿、绿褐、青褐为佳;熟茶则为乌褐、棕褐、红褐,“猪肝红”最为标准。

5、看净度。好的普洱茶理所当然经过精挑细拣,基本没有铁丝、塑料、布屑、泥巴等非茶类杂质。

6、闻香气。普洱茶香气要纯正,无杂味、异味,闻起来有舒爽愉悦的感觉。这时顺道闻闻棉纸,如果印刷的油墨味太重,建议放弃。表面有霉花、霉点的普洱茶,摸起来比较潮湿,闻起来有或浓或淡的霉味。对于熟茶,有时容易将霉味、堆味与陈香气相混淆。霉味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变质味道。堆味常见于渥堆发酵后的新茶中,有点类似土腥味,通过良好的仓储放置,一段时间后慢慢自然散逸掉,购买时不必太介意。陈香则是普洱茶在后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愉悦香气的综合表现,大概有点类似于老木家具散发出来的深沉香气。

7、看茶汤。好的普洱茶,冲泡出来茶汤油润发亮,切忌浑浊不清,尤其不要有杂质沉淀。生茶汤色多为淡黄、橙黄、金黄、明黄,有时泡浓了可能呈蜡黄;熟茶多为红浓明亮,酒红、棕红、深红、红黄等都是标准汤色,很多好的熟茶含有茶黄素多一些,汤面会泛起一圈“金边”。

8、品味道。好喝的普洱茶会带给人一种浓醇、滑口的滋味感觉,回甘与香气交织,咽下后喉部温润舒适。而劣质的普洱茶苦涩味较重,并且回甘不好,茶汤入喉有明显的刺激感,没有丝滑舒顺的体验。

普洱茶怎么分辨级别和口感?

如何挑选普洱熟茶

我们都知道普洱茶有许多保健功效,且它的减肥降脂、暖胃护胃功效果为明显,但是为了能够达到喝茶健身的作用我们是不是首先需要保证普洱茶的质量呢?茶面上见有霉变的茶是否可以喝呢?

普洱茶的生产在云南,通常目前存在历史较悠久且知名的茶厂有勐海茶厂,下关茶厂等。

鉴别普洱熟茶的基本特征:色泽褐红,条索整齐紧结,口感甘滑、醇厚、活顺,喝来令人愉快舒适。

普洱熟茶的质量通常体现在普洱茶的外形和内质两方面上:

外形辨别:

普洱散茶:一般分特级及一至十级普洱。从外形上讲:普洱茶外形色泽褐红(俗称猪肝色),条索肥嫩,紧结(因采用大叶种为原料)。普洱散茶的级别是按嫩度为基础的,嫩度越高的级别也就越高。衡量嫩度看3点:1)芽头多,毫显,嫩度高。2)条索(叶片卷紧的程度)紧结,重实,嫩度高。3)色泽光润,色泽光滑,润泽的嫩度好,色泽干枯的嫩度差。

普洱紧压熟茶:外形要求形状匀整端正;棱角整齐,不缺变少角;厚薄一致,松紧适度;模纹清晰,条索整齐紧结;色泽以黑褐,棕褐、褐红色为正常。表面有霉花,霉点的普洱茶均为劣质。

内质辨别:

汤色:明亮,红浓,红褐色。如汤色红浓剔透是高品质普洱茶,犹如红酒一杯;深红,红褐的汤色均为正常,暗红、暗黑浑浊的为劣质。

香气:主要看香气的纯度,区别霉味与陈香味。霉味是一种变质的味道,使人不愉快。陈香味是普洱茶在后发酵过程中,多种化学成分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形成的新物质产生的一种综合香气。有的似桂圆香,枣香,槟榔香等,总之是令人愉快的香气。普洱茶香气达到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洱茶的陈韵。所以陈香味与霉味是不同的。如有霉味,酸味,或其他异味,香味等为不正常。

滋味:普洱茶的滋味要醇和,爽滑,甘甜。指刺激性不强,没有涩味,口感很舒服。回甘是指茶汤浓而刺激性不强,茶汤入口以后舌根有明显的回甜味。

如何选购新制生饼

作者:普洱石昆牧

品茶,属于相当个别性的休闲。尤其普洱茶除了品茗以外,尚有其它外围附属价值与乐趣,口感享受只是其中之一;这也是在台湾除台湾茶之外,普洱茶能一枝独秀区别

于其它茶种的主因。优质普洱茶的界定,除了个人香气口感的好恶,以及个人经济能力允许下,还有购买当时的需求目的。笔者在此针对新制一年内的生茶饼做说明,以选购

目的作一区分:一为尝鲜,不储存。二为可立即尝鲜,且在五至七年内能有快速变化者。三为适合长期储存的茶品。

此三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界线,或因消费者个人口感评鉴差异过大,所以仅能当建议,而非规格标准。

辨识生茶与熟茶

本文以探讨生茶品适合品尝或是收藏为主题,所以有必要先将生茶与熟茶分辨出来,以免照成消费者的误解。然,有些茶品制程以轻发酵制程,或是因制程失败而自然产

生轻发酵,如此茶品易让消费者错乱。此类茶品完全需看经验与实体辨识,很难以文字形容,所以笔者不在此冗述。还有些茶品入湿仓之后,因当初制程发酵不均或拼配老茶菁,

或因湿仓潮水不均,叶底有黄红色与黑硬叶底夹杂,常有茶商与消费者误认此为生、熟料拼配;在国营厂并没有生熟料拼配方式,纯粹是信息不足的误判,现代私人茶厂才有出

现生熟拼配的做法。

生饼茶

制程: 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毛茶干燥,即为生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生茶品。茶菁颜色与香气:茶菁由青绿至墨绿色为主,有些部分转黄红色

。通常新制茶饼味道不明显,若经高温则有烘干香甜味。口感:口感强烈,刺激性较高。若经高温,清香水甜而薄,微涩。如台湾绿茶。

汤色: 以黄绿、青绿色为主。

叶底: 新制茶品以绿色、黄绿色为主。活性高,较揉韧有弹性。

熟饼茶

制程: 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毛茶干燥,即为生散茶。生散茶经人工快速后熟发酵、 洒水渥堆工序,即为熟散茶(普洱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熟茶品。

茶菁颜色与香气:茶菁黑或红褐色,有些芽茶则暗金黄色。有浓浓的渥堆味,发酵较轻者有类似龙眼味,发酵较重者有闷湿草席味。

口感: 浓稠水甜,几乎不苦涩,泡水长。

汤色: 发酵度较轻者多为深红色,发酵重者以黑色为主。

叶底:洒水渥堆,而发酵度较轻者叶底红棕色,但不柔韧。重发酵者叶底深褐色或黑色居多,较硬而易碎。

茶 区

茶菁辨识

级数: 茶菁细嫩者较清香,汤水滑甜;但口感层次变化少,陈化后汤水较薄。相对较肥壮的,口感厚重、苦涩度高;但陈化后汤水香甜、有多层次变化。

颜色: 墨绿色者茶质较为厚重,适合陈放。碧绿或黄绿色者茶质较弱,有杀青过度或是干燥温度过高的可能性。三年内新制茶,茶菁呈黄红色或转红者,已出现过度发酵之状况,出现汤质酸化、薄水现象,不利于后续陈化。

香气:低温制程的生茶饼一二年的新制茶品并无特殊香味,时常带有杀青时所遗留的烟熏味。若新制茶品有轻甜香味,表示茶品极有可能经过高温制程r若新制茶或一二年茶品有微酸,也是因为杀青温度过高或是干燥温度过高所引起的回潮现象,因而产生酸化裂变,不利于后续陈化。

*饼茶以墨绿色、无高香甜味者为佳。

饼模与紧压度

铁模: 一般而言,铁模的紧压度较高,相对陈化速度较慢,但茶质较易保存;以中茶牌铁饼为例,茶质重且容易出现花蜜香。与紧压度有相关的因子,除了蒸气时间及压力,与茶菁与细嫩度、杀青温度、干燥温度也有关连,不同原因导致期间的差异。但注意紧压过度时,容易出现茶心焦心现象。

石模: 因应不同的需求,石模有不同的形状与重量规格,饼型较古朴而圆润。通常石模压制的饼茶紧压度不较铁模般紧压,相对陈化速度较快,汤质较滑、但香气较弱。

*越紧压,陈化后容易出现花蜜香、茶质保留度高;较松散者,则陈化较快、汤水滑,香气表现较不明显。

茶 汤

明亮度: 原则上汤色必须清亮,而有些新制茶品因为揉茶过度、水分含量较高等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汤色较浊,此现象经过一年左右就能转为清亮。然,因为高温制程,反而有些茶品新茶时汤色清亮,一二年后反而变浊;此为标准裂变,往后滋味随即丧失。

颜色: 新制茶汤色以黄绿色为主,青绿色微高温制程。若新茶汤色即为黄红色,可能有发酵度偏高之迹象。

*黄绿色、清亮透彻有油光,是为佳品。

香气口感

香气: 上颚、舌面舌下、两颊、咽喉间都可能有香气,依产区与制程差异,会有不同香气与感应位置。尤以吞咽间之香气,且能有层次变化是为上品。然,

避免上颚前端有高温烘干之甜香味。

苦涩: 苦涩味,代表茶质茶性强烈厚重与否。而苦化甘、涩转甜的转化速度,代表茶种的适用性与制作成败。

甘韵甜质: 甘与甜,是令品茶者最回味的部分。若品茶完后三至五分钟内,仍有喉头与两颊的回韵甘甜,是为佳品。

*香气饱满、苦涩快速转化为甘甜,二者都相当持久耐泡,且于口腔内转变有层次感。

叶 底

柔韧度: 柔韧性佳、叶面有光泽。揉压即破,与制程之杀青温度有关。色差较多者,可能为发酵不均或拼配茶品。

枝梗碎末: 杂质多者,不利于稳定冲泡,口感较差,甚至影响后续陈化。

*叶面光泽油亮、揉韧度佳,枝末等杂质少者为佳。

结 语

普洱茶的陈化,从茶区、茶种、制程、包装、储存等等在在都会影响茶品的香气与口感,甚至改变其外观、汤色与叶底。所以笔者以上所陈述的,只是针对一般性概论,

不能一以┲矶嘞窒蠡故切枰颜咭勒兆约壕槿ヅ卸稀!

茶品除了健康需求外,没有好坏与对错,全凭消费者个人感受与需求。原则上来说,一年内新制生茶饼,适合立即品饮的茶,通常如一般绿茶的清香而不刺激,

汤水较清而薄;而适合长存久放的茶品,则口感较为浓烈,茶汤有胶质感、饱满感,回甘足而韵长。笔者提出上述之通论,应可作为多数消费者选择的基础,但绝不是唯一标准,

还有许多弹性空间,消费者可依自己的喜好再做调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