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明代饮用的茶叶主要是饼茶(明代饮用的茶叶主要是饼茶还是茶)

来源:www.cwhyst.com  时间:2022-12-17 05:48   点击:300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明代饮用的茶叶主要是饼茶还是茶

六大茶类基本形成于唐宋时期,齐全于清朝。

中国六大茶类分别是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

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茶”。《华阳国志》是信史,可以认定:不晚于西周时代,川北(七佛贡茶)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

乌龙茶,亦称青茶,品种较多,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

红茶的鼻祖在中国,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由中国明朝时期福建武夷山茶区的茶农发明,名为“正山小种”。武夷山市桐木村江氏家族是生产正山小种红茶的茶叶世家,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

黄茶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观察方法赋予黄茶概念以不同的含义。历史上最早记载的黄茶概念,不同现今所指的黄茶,是依茶树品种原有特征,茶树生长的芽叶自然显露黄色而言。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 。

“黑茶”二字,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陈讲奏疏:“以商茶低伪,征悉黑茶。地产有限,仍第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书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晒一篾,运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甘肃通志》)。此茶系蒸后踩包之茶,具有发酵特征,实为黑茶无疑。

2. 明代茶叶的种类有什么

古代皇帝们喝的茶一般都是贡茶,而贡茶与其他贡品一样,主要被用来满足君主及上层阶级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过茶的品种那么多,历代皇帝们都爱喝什么茶呢?

01.

蒙顶山茶

皇帝:唐玄宗李隆基

这种茶来自于四川蒙山,因生长于蒙山山顶而得名。

蒙顶茶栽培始于西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被宋哲宗封为“甘露普惠禅师”的吴理真亲手植七株茶树于蒙山五峰之中。

蒙顶贡茶在古代被称为“仙茶”,号称天下第一,从唐至明一千多年来,一直为皇室所专属。

蒙顶山茶的茶叶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每斤鲜叶约有八千至一万个芽头,外型整齐,形状扁直,色泽偏黄,香气清纯,汤色黄亮,滋味甘醇,叶底嫩匀。

现在我们提到的蒙顶山茶一般是四川蒙顶山各类名茶的总称,有传统名茶,也有新创制的,其中品质最佳的当属“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石花”等。

02.

顾渚紫笋

皇帝:唐代宗李豫

顾渚紫笋,因其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故而得名。顾渚紫笋是上品贡茶中的“老前辈”,该茶产于浙江长兴顾渚山一带。

顾渚紫笋早在唐代便被茶圣陆羽论为“茶中第一”。在唐朝广德年间开始进贡,正式成为贡茶。

那时因紫笋茶的品质优良,还被朝廷选为祭祀宗庙用茶。当时的皇室规定,紫笋贡茶分为五等,第一批茶必须确保“清明”前抵达长安,以祭祀宗庙。

▲顾渚山贡茶院

公元770年,唐代宗甚至在浙江长兴顾渚山专门设立了贡茶院,专门生产“顾渚紫笋”贡茶,责成湖州、常州两州刺史督造贡茶并负责进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贡茶院。

03.

龙凤团茶

皇帝:宋代宋徽宗

宋徽宗“嗜茶如命”,他最爱的茶为龙凤团饼,是用福建凤凰山北苑御茶园的茶芽压印而成,因为茶饼上印有龙凤形的纹饰而得名。

由于制作极为精美,曾是皇家和官员们追捧的名茶,上面的花纹也是栩栩如生,造价昂贵至极,饮用时所搭配的器具也都是精美之物,建盏就是在那时烧制出来的。

痴迷茶叶的宋徽宗甚至还针对宋朝的茶叶发展情况撰写了一部茶叶专著《茶论》,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龙凤团茶也是由他亲自监督制作的。

04.

洞庭碧螺春

皇帝:清朝康熙皇帝

洞庭名茶碧螺春,产于苏州太湖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俗称“吓煞人香”,清时康熙帝南巡时被此茶清香惊袭,问得茶名后觉得难登大雅之堂,因茶形卷曲似螺,清新雅致,就取名为碧螺春,并且列为贡茶。

康熙在位期间,策划举办了两次国家级的大型茶会——千叟宴,康熙爷给每位赴宴的老臣们都赏赐了贡茶碧螺春,可见其珍贵程度。

3. 明代饮用的茶叶主要是什么茶

明代茶盏,仍用瓷烧制,但由于茶类改变,宋时盛行的茶开始消衰,饮茶方式改变,此时所用的茶盏已由黑釉盏(碗)变为白瓷或青花瓷茶盏。

鸡心杯,底部像鸡心形状。最早出现在明代永乐年,现在是非常多见的器形。

直筒杯,最早的杯形,汉代原始青瓷就这么做。现在做的很小,叫闻香杯,闻茶的香气用的。

马蹄杯,又名嘉靖杯,倒看像马蹄。明朝出现的,清代的马蹄杯多画斗彩,比如著名的十二花神。

铃铛杯,马蹄杯加高了,像一个铃铛。这种杯高,适合画站立的人物。

高足杯,又名靶盏、把杯,有点像喝葡萄酒的高脚杯。唐代有用金银做的高足杯,估计是西域传进来的。这种杯适合骑马时握在手中饮酒,又叫马上杯。

斗方杯,像过去量米用的斗,方形的,故名斗方。过去没有石膏模具,这种杯又不能拉坯成型,要用泥片拼接粘合起来,制作难度很大,烧制过程中的变形率也很高,珍贵。还有一种方形的紫砂壶也叫斗方,不过是倒过来的。

压手杯,明代皇室专用杯形,史书多有记载,永乐青花压手杯与鸡缸杯齐名,非常名贵。这种杯撇口弧腹,拿的时候口沿正好压在手指上,故名“压手”。另一个说法是,此杯下部胎厚,比一般杯重,所以叫“压手”。没有撇口的叫成化杯,口是直的,鸡缸杯就是这个杯形的矮款,后两种的胎要比压手杯薄。

公道杯,古今不同。明清时的公道杯里面有一个小人,里面藏着巧妙的机关,倒酒没过小人时,酒就全漏出去了。这样可以保证每个人喝的酒都一样多,故名公道。

4. 明代饮用的茶叶主要是饼茶还是茶叶

远在汉代,大理就有“叶榆焙茗”之说。“叶榆”,即是大理;“焙茗”,就是烤茶;说明大理各族人民汉代就喝香酽的烤茶。南诏国初期,唐《蛮书》记载:“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是三道茶配方的雏形,作为“宫廷御茶”款待各国使节的宫廷茶点。南诏中期的“南诏盛世”,把招待的宫廷御茶与宫女歌舞表演融为一体,成为一种礼仪,也形成了茶文化。南诏用茶不象中原内地用沸水冲泡为饮,而是加添它物烹制而饮的方法,茶味更加丰富。宋代“大理国”时佛教盛行,寺庙的兴建,寺宇周围广植茶桑,这样既符合僧人的素食需求,又满足了参禅礼佛,净心修持的佛理要求。逐渐形成“深山藏古寺,古寺出名茶”,僧者必善饮的状况。继而“宫廷御茶”发展到文人雅士,最后由宫廷普及到民间。随着我国最早南方丝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外贸发展,大理茶叶和茶饮礼仪传到了东南亚、南亚国家。

到了明清时期,大理茶叶随着商业的发展,茶文化也得到弘扬和完善。明代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多处提到大理的茶艺,所到之处均受到“啜茗”、“沦茗”、“烹茗”和茶果接待。他特别详细记载了宾川鸡足山过元宵节时,僧侣们邀请他品茶的盛况:“宏办诸长老邀过西楼观灯……楼下采青松毛铺籍为茵席,去桌跌坐,前各设盒果,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

在大理民间,每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宾客临门,人们均要以原汁原叶的传统饮茶方式款待“三道茶”,享受茶礼,观赏茶艺,感悟人生。除了白族三道茶外,彝族的“朝山茶”,傈僳族的“跳茶”等等,在民间也较为普遍,大理地区民族茶文化可谓丰富多彩。

茶俗是民间风俗的一种,它是传统茶文化的积淀,也是人们心态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民间生活中。大理的茶俗内容丰富,如茶与婚礼:女子受聘礼称“吃茶”;男子娶亲以茶作为彩礼,结婚时喝茶等等。茶与祭祀:以茶为祭,祭天、祭地、祭灶、祭神、祭佛等。饮茶习俗:有“敬茶”、“擂茶”等,有“迎宾茶”、“祝福茶”、“留客茶”等等。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体现了大理各族人民的重情好客的美德和传统礼节,展现了“文献名邦”的风采。

大理自古出名茶。大理是“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的交叉路口,我国西南的茶叶销售聚散地。明清时马帮为了长途驮运散茶,在下关(龙尾关)建立茶叶作坊,将散茶经蒸压制成独特形状,照“砣”形压制,便于马帮长途运输,因而称为“沱茶”。另一种说法是大理茶叶古代多运往四川沱江,再经过长江运往全国各地。于是,“沱江水、大理茶,香高味醇品质佳”之说在沱江一带颇为流行,因而被称为“沱茶”。

沱茶以滋味醇厚、汁色澄亮、香气馥郁而著名,有解渴提神、帮助消化、降低血压、保健美容之功效,早就是我国畅销海内外的名茶之一。此外,苍山雪绿、南涧青茶、云龙春茶、巍山乌龙茶等,都是大理闻名遐迩的精品。名茶与茶艺完美结合,使大理茶文化更加绚丽多姿。

  云南茶文化的种类

滇红

分为滇红功夫茶和滇红碎茶两种。滇红功夫茶的主要特点是芽叶肥壮、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滋味醇浓、香气淡郁、条素均匀、外形美观;滇红碎茶的主要特点是外形均匀、色泽乌润,滋味浓烈,汤色红亮,香气扑鼻。如在红茶中加上牛奶和糖,乃是上等的营养补品。滇红是云南省的传统出口商品,远销美、英、俄罗斯、德国、日本、波兰、马来西亚、伊朗等20多个国家和香港、澳门。

普洱茶

普洱是云南省南部的一个县,是茶叶的加工集散地;普洱茶产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自治州和澜沧江沿岸各县,多经普洱运销各地,普洱茶即因此而得名。早在古代茶马古道那一段历史中,普洱茶就担任了茶马互市中的重要角色。

普洱茶属绿茶类,有散茶和紧茶两种,均用优良的云南大叶茶的鲜叶作原料,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后熟等工序精制而成。普洱散茶外形条索粗壮、重实、色泽褐红,散发出自然的芳香。紧茶则是经过蒸软或炒软后的散茶,再装入模型内压制成各种沱茶、饼茶、方茶、砖茶等,历史上久负盛名。《红楼梦》中的“女儿茶”就是普洱茶中的一种。据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说》中写道:“小而园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圆茶也。”

七子饼茶

普洱茶中大而圆的饼茶,以七饼装成一筒,俗称“七子饼茶”,其汤色黄而明亮,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而著称。

普洱茶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有解渴、除烦去腻、明目、清心、暖胃、提神、消食、散寒、解毒等作用,对人体十分有益。据近代科学研究证明“普洱茶可以减肥、消瘦、健体、强身和防治一些疑难慢性病”。所以普洱茶在国外市场有很高声誉。主销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法国、荷兰、德国等50多个国家和我国港澳地区。

沱茶

云南沱茶是驰名中外的传统名茶。沱茶现由云南下关茶厂生产,属紧压茶类,又名“下关沱茶”。其形如倒置的碗状,有两种不同的规格:一种是采用普洱散茶作原料,精制成沱茶,有外形美观,紧压成团,沉实优雅。其色褐红,汤色明亮,滋味醇和,芳香绵长;另一种是选用滇南茶区的优质青毛茶加工制成,具有色泽乌润,汤色清澈,馥郁清香,醇浓甘甜等特点。

5. 宋代饮用茶叶主要是

没有古代十大名茶的,只有中国十大名茶由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所评选,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此外曾出现在非官方评选的“十大名茶”中的系列名茶包括湖南蒙洱茶,云南普洱茶,北路银针,南路银针,冻顶乌龙茶,苏州茉莉花茶,四川峨眉山竹叶青茶,蒙顶甘露,太平猴魁,屯溪绿茶,雨花茶,滇红,金奖惠明茶。

6. 宋代点茶的茶叶是什么茶

唐朝时的喝茶方式,主要是“煎茶法”。即是将制好的茶饼拿去炙烤,然后研磨成粉末待用,另一边煮泡茶的水,在第一次沸腾时加入盐,再次沸腾时加入茶末,等再次沸腾时倒出饮用。唐朝煎茶法需要的工具较为繁琐,礼节性较强,讲究用水与沏茶步骤,往往一次煮成茶水,仅能分得二到三人饮用。

“点茶法”与“煎茶法”对于茶饼也是同样的炙烤研磨。但是宋代的“点茶法”的茶末放置在每位饮用者的茶盏中,而不是直接放在煮水的壶中。并且会用茶筅慢慢搅拌茶末,最后将煮沸的水导入茶中,完成一杯清香的茶饮,原理与今天的速溶咖啡有些许类似。

“点茶法”是中国古代沏茶方法与茶文化发展的一次高峰,而“点茶法”的出现与宋朝的文化、经济繁荣密不可分。

7. 中国宋代主要以什么茶为主

广西产茶历史悠久,地域茶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其中产于广西修仁(现广西荔浦市修仁镇)的修仁茶是宋代时的广西名茶,亦称大瑶山茶。属于有性系品种,内含物丰富,含有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多糖等化学成分,具有祛湿,消除疲劳,除油去腻,促进消化,杀菌消炎,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等功效。

8. 在明清时期,饮茶是用到的茶叶为

功夫茶的品种很多,依据功夫茶色(加工办法不同)可分为为绿功夫茶、红功夫茶、青功夫茶(乌龙功夫茶)、白功夫茶、黄功夫茶、黑功夫茶六大类。

一、依习茶方式分类

在习茶方式中,依次根据习茶法、泡饮器具、茶类及茶叶按层次划分茶艺。

(一)依据习茶法分类

依习茶法,中国古代形成了煮茶茶艺、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四类。但中国的煎茶茶艺亡于南宋中后期,点茶茶艺亡于明朝中后期,仅有煮茶茶艺和泡茶茶艺流传至今。而煮茶一方面居于支流,另一方面技艺简单,可以忽略。

6(二)依据泡饮茶具分类

在泡茶茶艺中,因使用泡茶器具的不同而分为壶泡茶艺和撮泡茶艺两类。

1.壶泡茶艺

壶泡茶艺是在茶壶中泡茶,然后分斟到茶杯(盏)中饮用的茶艺形式。

2.撮泡茶艺

撮泡茶艺是直接在茶杯(盏、碗)中冲泡并饮用的茶艺形式。当代撮泡茶艺主要有盖碗泡法茶艺和玻璃杯泡法茶艺两种形式。

‍3.工夫茶艺

清代以来,从壶泡茶艺中又分化出专属泡饮青茶的工夫茶艺。因使用泡饮茶具的不同,通常可分为壶泡法工夫茶艺和盖碗泡法工夫茶艺。

在工夫茶艺中,因使用分茶和饮茶茶具的不同,可分为壶杯泡法工夫茶艺,碗杯泡法工夫茶艺,壶盅泡法(含单杯和双杯泡法)工夫茶艺,碗盅泡法(含单杯和双杯泡法)工夫茶艺。

工夫茶艺原特指冲泡青茶的茶艺,当代茶艺界又将工夫茶艺扩大到非青茶类的茶

(三)依茶类及茶叶分类

1.依据所泡茶类分类

(1)壶泡茶艺,可分为绿茶壶泡茶艺、红茶壶泡茶艺等

(2)盖碗泡茶艺,可分为绿茶盖碗泡茶艺、红茶盖碗泡茶艺、花茶盖碗泡茶艺等。

(3)玻璃杯泡茶艺,可分为绿茶玻璃杯泡茶艺、黄茶玻璃杯泡茶艺等。

2.依据所泡茶叶分类

如祁红壶泡茶艺,祁红盖碗泡茶艺,黄山毛峰玻璃杯泡茶艺,西湖龙井玻璃杯泡茶艺,君山银针玻璃杯泡茶艺,蒙顶黄芽玻璃杯泡茶艺,等等。

二、依饮用方式

由于茶的饮用脱胎于茶的食用和药用,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在茶中加入配料的饮用方式。加入配料称之为混饮法,不加配料称之清饮法。

明朝中期以来,中华茶艺实际上只存在煮茶茶艺和泡茶茶艺两类。根据饮用方式,可分为泡茶清饮茶艺、泡茶混饮茶艺、煮茶清饮茶艺、煮茶混饮茶艺四类。

当代,煮茶多用于混饮,泡茶以清饮为主。煮茶清饮茶艺在当代极少,煮茶混饮茶艺多存在于民俗茶艺之中,泡茶混饮茶艺一方面存在于某些民俗茶艺中,另一方面存在于欧风茶艺中,均非中国茶艺主流。这样,根据饮用方式,当代茶艺可归结为泡茶清饮茶艺和混饮茶艺(含煮茶混饮茶艺和泡茶混饮茶艺)两大类。

对于混饮茶艺,主要根据所加配料来命名,如牛奶红茶茶艺、果汁红茶茶艺、柠檬冰红茶茶艺,有些是根据茶俗来命名,如擂茶茶艺、熏豆茶茶艺等。

这样,当代基本的泡茶茶艺可分为壶泡茶艺、盖碗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壶泡法工夫茶艺、盖碗泡法工夫茶艺五类。如加上混饮茶艺,以及少数民族和某些地方的饮茶习俗——民俗茶艺,则当代茶艺可分为工夫茶艺、壶泡茶艺、盖碗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混饮茶艺、民俗茶艺。民俗茶艺的情况特殊,方法不一,多属混饮茶艺,实难作为一类,这里姑且将其单列。

9. 明代以什么茶为主

隋唐时期 —— 煎茶法

隋唐时期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帝国。中国饮茶至中唐开始普及,形成“比星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隋朝短暂,茶事记载很少。唐朝茶以团饼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隋唐时期的饮茶除沿续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泡(淹)茶法和煎茶法。

一、泡(淹)茶法《茶经·七之事》引:“《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这。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这段引文涉及制茶法、饮茶法,其意思是说:在川东鄂西交界一带地方,采叶制成饼茶,叶老的,则要用米汤处理方能做成茶饼。想饮茶时,先烤茶饼至赤色,再捣末设入瓷器中,用葱、姜、桔子作佐料,加入沸水浇泡。

二、煎茶法在汉语中,煎、煮义近,往往通用。这里的“煎茶法”特指陆羽所创的一种煮茶法,为了区别于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故名“煎茶法”。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写“煎茶”的有许多。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 。

小结

唐以后以干茶煮饮。

煎茶法是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侯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

煎茶法的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

唐代煎茶时不再加入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调味品,只加入少许精盐,以调和汤味,晚唐以后煎茶时也不再加盐,成为完全的清饮法。

3

五代宋时 —— 点茶法

五代宋时期的饮茶除承继隋唐时期的煎、煮茶法外,又兴起了点茶法。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搅动,茶沫上浮,形成粥面。

小结

点茶法: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笼击拂。

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并北传辽、金。元明因袭,约亡于明朝后期。

4

元明清时期 —— 泡茶法

元朝的茶以散茶、末茶为主,明朝叶茶(散茶)独盛。明朝有绿茶、黑茶、花茶、乌龙茶和红茶,清朝的茶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元明清时期饮茶除继承五代宋时期的煮茶、点茶法外,泡茶法终于成熟。

泡茶法起始于隋唐,由于煎茶法的兴起和煮茶法的存在,泡茶法在唐代并不普遍。五代宋又兴点茶法,点茶法本质上属泡茶法,是一种特殊的泡茶法。点茶法与泡茶法的最大区别在于点茶须调膏击拂,而泡茶则不用此。五代宋盛行点茶法,故泡茶法无闻。清朝,在闽、粤的一些地区流行一种青茶(乌龙茶)的“功夫茶”泡法。功夫茶具有“四宝”,即潮汕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均小巧玲珑。清袁枚《随园食单》“武夷茶”条载:“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总之,明清的泡茶法继承了宋代点茶的清饮,不加佐料,包括撮泡(杯、盏泡)、壶泡、功夫茶(小壶泡)三种形式。

小结

泡茶法蕴酿于隋唐时期,正式形成在十六世纪末叶的明朝后期,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流行至今。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的简便方法,泡茶法到明清时期流行。

10. 明代饮用的茶叶主要是饼茶还是茶水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茶的饮用历史几乎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步,中国人发现和使用茶的历史由来以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神农氏时期,想要了解中华茶文化,认知“茶”字的变迁就是一个捷径,就像这个问题问的:茶在古汉语中有什么别称?

了解茶在中国文化当中的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加快速的了解茶文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茶给我们带来的利好。知名茶文化学者、资深茶文化传播者、@茶叶地理 主笔地理君来解析一下这个问题:

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在茶字出现之前,”茶“有哪些名称?

在古汉语中”茶“有哪些别称?

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的意义和影响力是怎样的?

要了解茶在古汉语中的别称,我们必须要追溯到源头,从历史文献当中,对于茶的记载开始,探寻出茶文化的脉络。首先,我们需要知晓,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元代赵原画《陆羽烹茶图》

”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要搞清楚”茶“字最早出现的时间,我们需要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自从中唐时期的陆羽著完《茶经》,并开始在唐朝流行以后,”茶“才作为通用名称,有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含义。那么,《茶经》里面是怎样记述”茶“字的由来呢?

在陆羽《茶经》一之源的注解中说:茶…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注曰从草当作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茶,其字出尔雅。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就是说,在陆羽写作《茶经》的时候,描述“茶”这种植物还没有统一的说法,而据陆羽《茶经》注释可知:“茶”字出自唐玄宗时的《开元文字音义》,但在当时,茶还有如上图所示的三种不同的写法,而到后来陆羽直接在”荼“字的基础上减了一笔,在《茶经》里面全部采用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茶”字,可以说,是从《茶经》开始,“茶”字的形、音、义才得以确立。

因此,我们目前已知的资料表明,唐代陆羽《茶经》的撰写及流行开始,“茶”开始成为通用的名称。以致于宋代梅尧臣写诗称赞说: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出自《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

然而,在“茶”字出现之前,在历史文献当中,能够表示“茶”含义的文字有很多,在“茶”统一以前,究竟有多少字可以指代茶呢?

茶字出现之前,有多少字是指代“茶”的?

其实,这个问题,《茶经》里面也给到了我们答案,在《茶经》一之源当中就有了详细的说明: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茶经》百川学海本

连带上面提到的(木茶)和荼,在唐代陆羽之前,茶字就有这七种写法,实际上,这不仅是茶字的七种写法,也是唐代不同地域对茶的称呼,接下来,地理君就和大家一一说说这些指代茶的字的来龙去脉。

最早出现的:荼

这七个字里面,最早出现的字是“荼”,字出《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但是,《神农本草经》是否是神农氏所作,目前仍存有较大的争议。但是荼作为指代茶的含义,在古书当中,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在《茶经》七之事里有了多条引用:

《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周公《尔雅》:槚,苦荼。《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欲煮茗饮……

较早出现,作意义延伸或解释用的字:槚、茗

在上面的引用当中,我们发现,用来解释荼的意思时,用到了两个字:槚和茗,并且在相关的解释里面,“槚”字怀疑是不同地区方言的不同,作为发音与“茶”相近的说法而出现的异体字,当然,也有可能是“茶”是“槚”的异体字也有可能,只是在写法上槚不如茶更为简单;

而关于茗,这个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并且常常茗和茶一起使用,叫作茗茶。从现在的含义来讲,二者几乎是通用,含义一致,而在历史记载当中,有“早采为茶,晚采为茗”的说法。

《茶经》原文影印版关于茶的记载

曾经应用最广泛:荈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曾经应用最广泛的字不应该是茗吗?你看到现在都还在用,其实不是,在晋代甚至是在唐代以前,所有表达茶的含义的字当中,应用最广泛的字是荈。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西晋时期,杜育(又作杜毓)写了一篇《荈赋》,全文仅有140余字,却写到了茶的方方面面,在陆羽《茶经》里面,先后引用加引注就有五次之多,这篇文章可谓是到目前为止写茶最经典、最精炼的文字,并且文章当中还出现了在茶文化史上的多个第一,这个具体的内容,可以去学习@茶叶地理 的专栏《细说〈茶经〉:茶圣陆羽的品茶智慧》,在这里就不展开来叙述了。

并且,荈字也经常和“荼”、“茶”、“诧”连起来用,比如司马相如《凡将篇》中就提到“荈诧”,而在晋代左思《娇女》诗中就有“心为茶荈剧”,孙楚歌“姜、桂、茶荈出巴蜀”等等。而这些引用当中,陆羽把原文的“荼”统一改成了“茶”,所以,我们今天看《茶经》时会发现,全书“茶”字最多。

蜀地方言:蔎

《茶经》七之事引用《方言》中的记载:蜀西南人谓荼曰蔎。意思是蜀地西南部的人把茶叫做蔎。这显然是地方方言了。

同音异体字:诧、(木茶)

其实,茶经引文里有提到,但是并没有单独列出来的字还有这两个:(木茶),这个是在区别茶是作为草本还是木本的时候用到的一个字,现在电脑里打不出来这个字,只能用括号来表示;

诧也是指代茶的一个异体字,在司马相如的《凡将篇》里就将“荈诧”并列,一是为了解释清楚,二来也是因为“诧”有指代茶的含义。

那么,除了这些指代茶的含义以外,在古代汉语中,还有哪些别称也是指代茶的含义呢?

古代汉语中,“茶”有哪些别称?

在古代汉语中,随着人们对于茶认知的加深,尤其是在陆羽《茶经》流行起来以来,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爱上了喝茶,以至于在《茶经》之后的唐代形成了“比屋皆饮”的盛况,而茶也成了既是“琴棋书画诗酒茶”风雅之事,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必需的“跨界元素”,因此,围绕茶和喝茶,在文人的演绎里,茶就有了诸多的别称。接下来,地理君就为你一一说明。

传世名画当中有很多再现了饮茶的场景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茶这一既是物质又是通灵之物的妙草,成为历朝历代文人茶友称颂的对象,而围绕品茶、煮茶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赋。于是就有了这些琳琅满目的茶的代称:

甘露、酪奴、水厄、翘英、灵草、蓝英、绿华、流华、玉蕊、愁草、嘉草、叶嘉、清友、瑶草、仙掌、晚甘侯、王孙草、瑞草魁、涤烦子、余甘氏、不夜侯、冷面草、苦口师、嘉木英、紫云腴、白云英、离乡草、云雾草、玉川先生、龙芽凤草。

这些代称当中,有些我们较为熟悉,而有些说法如果不加解释,还有些令人费解,但不管是哪一种代称,都指向茶的美好以及饮茶带给人的非同一般的饮茶体验。

甘露:描述茶的美味如同甘甜的露珠,指代茶的美好滋味。

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出自(刘宋)《宋录》

酪奴:实际上在《茶经》里讲到的,茶不会比乳酪差,但在南北朝时期,人们认为茶要比乳酪差一些,所以才称酪奴。

惟茗不中,与酪作奴。——出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水厄:沉溺于茶中不能自拔,于是就成了别人口中的好水厄。

时给事中刘缟,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仓头水厄。——出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唐代茶宴盛况

翘英:指采茶时的茶芽的状态,新生的茶芽尖翘挺拔。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出自(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灵草:指代茶的奇妙功效,在古汉语中指代茶的功效的精妙比语不胜枚举,灵草之说在唐代尤其盛行。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出自(唐)陆龟蒙《茶人》

蓝英:茶是茶人的最爱,怎么描述都不嫌多,诗人恨不得把所有的好词都给茶用上。

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出自(唐)陆龟蒙《煮茶》

绿华:由茶的颜色入手,直接描写茶蕴含的精华之义。

昨日斗烟粒,今朝贮绿华。——出自(唐)陆龟蒙《茶籯》

书法家颜真卿是陆羽的恩人,也是好茶之人。

流华:在茶的描写方面,受茶圣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茶的精华是历代文人墨客推崇的。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出自(唐)颜真卿《五言月夜暖茶联句》

玉蕊:在过去采芽心尚未普及之前,文人们就开始偏爱初生的嫩芽了,这种“偏爱”原料细嫩的茶品倾向,在今天达到了极致。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出自(唐)吕岩《大云寺茶诗》

愁草:在唐代,茶作为草本还是木本的说法并未统一,很多说法中仍是将茶作为草类,因此,出现了各种草。毕竟唐代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分类详尽的植物学。

乳窦溅溅通石脉,滤尘愁草春光色。——出自(唐)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

晚甘侯:将饮茶后的体感体验作为茶的代称,也很常见。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出自(唐)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

王孙草:在文人墨客眼中,茶是可以通仙灵的神草,自然可以睥睨王孙,称呼为王孙草自然是一点儿也不过分。

借问王孙草,何时放碗花。——出自(唐)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瑞草魁:茶是所有好的草里面的老大。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出自(唐)杜牧《题茶山》

唐代的饮茶风俗

涤烦子:茶最重要的功效就是可以荡尽烦恼和忧愁。

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出自(唐)施肩吾

余甘氏:一碗茶吃罢,回味无穷,甘醇爽口。茶重回甘从古代就开始了。

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出自(五代)胡峤《飞龙涧饮茶》

不夜侯:茶喝多了让人睡不着,古人也有这么认为的。喝茶提神,由此可见一斑,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斑。

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出自(五代)胡峤《飞龙涧饮茶》

冷面草:和宋代的点茶法有关,研磨成粉,点白如花,自然有人喜欢暖色有人喜欢冷色,因此,这冷面草倒也稀奇。

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也。——出自(宋)陶榖《清异录》

甘心氏、苦口师:不苦不涩不是好茶,吃茶的时代,茶入口当然是先来苦味,苦过之后,回甘才更迅猛。

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出自(宋)陶榖《清异录》

茶是文人雅士生活的标配。

嘉木英:草木精华。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出自(宋)秦观《咏茶》

紫云腴:陆放翁吃的这茶非同凡响,睡个午觉的工夫,就被这茶香给引醒了。

小醉初消日未晡,幽窗催破紫云腴。——出自(宋)陆游《昼卧闻碾茶》

玉川先生:玉川子,卢仝的向往,茶人的神往,茶的代称。

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

龙芽凤草:茶自从成了贡品,得到了皇帝的赞赏,龙团凤饼的源头,自然是龙芽凤草了。

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出自(宋)吴潜《遏金门·和韵赋茶》

嘉草:甭管是何种草,写成好草的占了大部分,从陆羽的《茶经》开始,茶就和所有的好词儿连在了一起。

灵山不可见,嘉草何由啜。

——出自(宋)王安石《试茗泉》

传世名画中有很多饮茶图景

叶嘉:大文豪苏东坡用倒装词的方式,赋予了茶特殊的意义,叶子是好的茶,茶是好的叶子。

文中以物拟人,寓意茶为叶嘉。——出自(宋)苏轼《叶嘉传》

清友:以茶为友,古已有之。

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

瑶草:茶不仅是地上的灵药,更是天上的神草。

不与世人尝,瑶草自年年。——出自(元)倪珊《龙门茶屋图》

仙掌:采摘的茶青标准不同,形象自然也不一致,今有太平猴魁,古有玉泉仙掌。

闲与故人池上语,摘将仙掌试清泉。——出自(明)袁宏道《玉泉寺》

白云英:白云生处的精华,从古到今对茶园的生态环境都十分注重,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今天我们可以讲出更多事实证据,古人不讲证据,看着云山雾罩,那定是有神仙了。

雁顶新茶味更清,仙人采下白云英。——出自(明)朱谏《雁山茶诗》

离乡草:从大红袍的典故而起,茶的味道,叫人想家。

茶初山则香,俗呼离乡草。——出自(清)《崇阳县志》

云雾草:这个不用多讲,高山云雾之中,神仙采茶之境。

千年云雾草,早春松萝芽。——出自(清)吴嘉纪《送汪左严归新安》

如此多的代称,是不是看起来有点儿懵?其实呢,这也不一定是古汉语中指代茶的全部,只是这些被人们找出来、传诵较多而已。

透过这些花样繁多、角度各不相同的茶的代称,我们会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茶文化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不仅延传几千年,经久不不衰,还远渡重洋,影响世界,成为悄悄的改变世界的一股东方力量,那么,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唐代宫廷茶宴图

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的意义和影响力是怎样的?

茶文化既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现代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开始,茶就通过陆上、海上等多个途径,远播西方,在16、17世纪在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相继掀起了饮茶的热潮,直到后来18世纪,恶名诏著的罗伯特福琼从中国偷走茶树,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种植成功,中国茶的专有优势才一步步丧失。

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程中,既是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的“玩物”,也是平民百姓居家生活的“必需”,更是中国在封建社会对外贸易中获得贸易顺差的重要经济作物,是帝王将相奢侈生活消费的必需。

茶文化亦俗亦雅,所有这些都与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的推崇和歌颂密切相关,应该说茶启迪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强健的身体,而文人雅士又通过诗文进一步推荐了茶文化,促成了茶业繁荣和茶文化的兴盛。

很多文人墨客都是品茶高手。

说点儿题外话:

茶是目前人们公认的健康饮料,可以给人类带来健康,当前随着人们对于茶研究的加深和茶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喝茶、推广茶文化,对于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关于茶的印记,一方面我们要客观地理解文人将茶入诗文的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写茶时的社会背景和表达心态,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去伪存真的思辨意识,来区别对待古人对于茶的种种描述和记载,借助于现代科学手段的研究和发现,更加理性客观地认知茶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大山之中,有着太多的文化精髓,也不可避免地有着一些不适合今天环境的说法和观点,我们需要秉持批判着继承的原则,让真正的文化发扬光大。关于茶,关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茶叶地理 愿在文化传播的层面尽一点儿绵薄之力,如果这篇答案你觉得还不错,就给我们点个赞吧!想要学习更多茶文化知识,关注@茶叶地理,收获更多!

11. 明代饮用的茶叶主要是饼茶还是茶类

、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产于美丽的浙江杭州西湖风景区附近,西湖龙井是十大名茶之首,属于绿茶。西湖龙井茶的外形挺直削尖、叶扁平俊秀、色绿中有略微的黄色。成茶冲泡以后香气清高,汤色呈现杏绿色,匀齐成朵。具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说。所以这也是西湖龙井茶位居首位的原因。

2、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茶也叫黄山毛尖,是中国安徽省生产的一种绿茶,它是中国最著名的茶之一。黄山毛峰的芽叶肥壮,大小十分的均匀,外形有点像雀舌,油润光滑,绿中带着微黄色,冲泡后入口醇香鲜爽,香味沁人心脾。

茶树生长在黄山附近,因此得名,黄山也是许多著名绿茶的故乡。黄山毛峰在英语中也被称为“黄山皮毛峰”,因为叶子上覆盖着白毛,经过加工的叶子看起来像山峰。对于这种茶来说,最好的茶应该在清明节前的早春采摘,只有那个时候的茶叶最嫩,最新鲜。

3、太湖碧螺春

碧螺春是中国著名的绿茶,生长在江苏太湖的东顶山。它是一种绿色的茶,成茶呈现卷曲状,绒毛遍布,有花果的香味,在早春时节被剪下,它的英文名字叫“绿色蜗牛泉”。江苏省侗族的碧螺春茶被认为是最好的,这种茶也在四川和浙江两省种植,在这些省份,树叶更大,可能含有一些黄色的叶子,而东亭山这里的茶味道更像坚果,口感更光滑。

4、铁观音

铁观音是中国的一种乌龙茶,它起源于19世纪的福建,茶在不同的关系区域产生不同的口味。铁观音是中国佛教的叫法,是中国百姓对这位佛教女菩萨的尊称。制作铁观音茶的过程很复杂,需要专业技能,叶子必须是高质量的,在理想的时间采摘。有8个主要过程:一,采摘茶叶马上离开;二,在阳光下晒;3,冷却;4,抛;5,缩水,包括一些氧化;6,固定;7,轧制;8,干燥,在干燥之后,这些茶必须还要经过烘烤和其它过程。

5、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之一,君山银针茶是一种起源于中国湖南君山的黄茶,它也在位于君山的洞庭湖周围。君山银针茶的其他名称为“骏银针”、“超细白茶”、“银针”、“超细银针”。君山银针茶冲泡后的汤色浅黄叶底明亮,滋味甘醇,香气清雅。冲泡的时候芽尖冲上水面下沉时候又像是雪花下坠,再冲泡时候能够再次竖起可以三起三落,有极大的观赏性。

6、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又称为豫毛峰,产于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等地。信阳毛尖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色绿'而著称,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效。

7、祁门红茶

祁门茶是一种起源于安徽省秦门县的红茶,它大约有137年的短历史。这种茶最初是由一个失败的科考人员余干臣于1875年发现的,在此之前,安徽只有绿茶。当祁门茶生产出来的时候,其结果超过了余干臣的预期,这种茶甚至在英国很受欢迎,它逐渐成为英国早餐茶的原料。因为它也有一种兰花香味的味道,它也被称为“中国茶的甜味”,这些茶的味道非常独特和平衡,根据不同的品种,茶可以变得更苦或更闷。

8、普洱茶

中国云南省的普洱茶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美味,是日常卫生保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普洱茶与其他种类的茶叶不同,普洱茶在制成后不久就可以被饮用,但随着放置时间越长,它的味道会更好。普洱茶可以分为熟的和生的,煮熟的品种是要经过一种加速后发酵过程的,而生的品种是通过接触环境元素而逐渐变暗的,这种茶每年只生产一期。

9、庐山云雾茶

庐山云雾茶产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庐山云雾茶属于绿茶,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1971年,庐山云雾茶被列入中国绿茶类的特种名茶。所以到江西别忘了带一些庐山云雾茶。

10、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生产于安徽省的六安市大别山一代。六安瓜片的叶子是扁平的,椭圆形的,看起来像瓜籽,因此得名。唐称'庐州六安茶';明始称'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在明代,六安瓜片被广泛用于预防中暑,这是为最高权力阶层的致敬茶。清为朝廷的贡茶。六安瓜片翠绿有光、香气清高、滋味鲜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