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明清的散茶和撮泡法步骤是什么?

来源:www.cwhyst.com  时间:2022-05-01 08:59   点击:299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中国茶艺到了明代,可说是焕然一新。穷极工巧的龙凤团饼为自然烘炒的散茶所替代,碾磨成末冲点而饮,变革为沸水直接冲泡散茶而饮,开创了撮泡法。明代撮泡法的推行,首先得力于明太祖朱元璋对贡茶制度的改革。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为减轻茶户劳役,下诏令:“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
  ”这里所说的“芽茶”,实际上就是唐宋时期已经有的“草茶”、“散茶”。这种茶虽在唐宋时不人品号,未能进入主流茶艺,但由于制作简易,又具有茶的原汁原味,到元时,在民间已被当作日常饮用茶。明太祖下诏凡贡茶均按散茶制作,这在茶叶采制和品饮方法上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
  明人追求茶的真香原味,采摘茶叶不再是宋代的越细越好,而是主张适度。屠隆《茶说》中有记,“不必太细,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不必太青,青则茶已老而味欠嫩。须在谷雨前后,觅成梗带叶微绿色,而团且厚者为上。更须天色晴明,采之方妙。”明代的茶叶名品已全都是散茶,龙凤团饼彻底隐退茶坛。
  当时的名茶,许次纾《茶疏》有记:“近日所尚者,为长兴之罗芥,疑即古人顾渚紫異也……歙之松罗、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并可雁行与芥颉颃……浙之产,又曰天台之雁荡、括苍之大盘、东阳之金华、绍兴之日铸,皆与武夷相为伯仲……”明代泡茶法,虽比唐人煎茶、宋人点茶要简化便捷不少,不必再炙茶、碾茶、罗茶等,但要泡好茶仍有许多技艺。
  仅以许次纾《茶疏》所述,撮泡法的要领如下。一是火候。泡茶之水要以猛火急煮。煮水应选坚木炭,切忌用木性未尽尚有余烟,“烟气入汤,汤必无用”。煮水时,先烧红木炭,“既红之后,乃授水器(即把水壶搁火上),仍急扇之,愈速愈妙,毋令停手。停过之汤,宁弃而再烹。
  ”二是选具。泡茶的壶杯以瓷器或紫砂为宜。“茶瓯古取建窑兔毛花者,亦斗碾茶用之宜耳。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定窑最贵。”茶壶主张小,“小则香气氤氳,大则易于散漫。大约及半升,是为适可。独自斟酌,愈小愈佳。”三是荡涤。泡茶所用汤铫壶杯要干燥清洁。
  “每日晨起,必以沸汤荡涤,用极熟黄麻巾向内拭干,以竹编架,覆而庋之燥处,烹时随意取用。修事既毕,汤铫拭去余沥,仍覆原处。”放置茶具的桌案也必须干净无异味,“案上漆气食气,皆能败茶。”四是烹点。泡茶时先握茶手中,俟汤既人壶,随手投茶汤,以盖覆定。
  三呼吸时,次满倾盂内,重投壶内,用以动荡香韵,兼色不沉滞。更三呼吸顷,以定其浮薄。然后泻以供客。则乳嫩清滑,馥郁鼻端”。次序应是:先称量茶叶,待水烧滚后,即投入茶于壶中,随手注水入壶,先注少量水,以温润茶叶,然后再注满。第二次注水要“重投”,即高冲,以加大水的冲击力。
  五是饮啜。细嫩绿茶一般冲泡3次。“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第三巡茶如不喝,可以留着,饭后供啜漱之用。明画家陈洪绶《品茶图轴》,形象描绘了明人用壶泡茶,再斟茶到杯中品饮的场景。自明以后的600多年,散茶撮泡法的基本格局未变。
  不过随着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等多种茶类的创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啜饮方式。中国茶的啜饮方式,从总体上说经历了煎煮、冲点和撮泡3个阶段。日本茶人冈仓天心以艺术分类的术语,分别称为茶的古典派、茶的浪漫派和茶的自然派,倒也十分贴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